2022-01-14 14:40:04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月14日讯(通讯员 杨高翔 记者 吴巧龄)今天上午8时30分,牟平区殡仪馆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垂。胸戴白花满脸肃穆的人们在这里送别一位老党员——牟平园林中心退休老干部于超同志,他于2022年1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73岁。去世前,在牟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他签订了遗体角膜捐献协议,实现了“遗体用来医学研究,眼角膜让他人重见光明”的遗愿,用行动践行了一名50年党龄的老党员“生则奋斗不息,逝则捐献全部”的铮铮誓言。令大家肃然起敬和无比钦佩的是,他的爱人孙德珍和小儿子于文师也一同签订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协议,一家三口、三名党员同一天签订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协议,这在牟平尚属首例。
于超因脑血栓多年卧床不起,也丧失了语言功能。“于超和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开始选择的是海葬,去世后不想搞祭祀扫墓那一套,又麻烦儿女又浪费钱财,一把骨灰洒向大海一了百了。但从电视上看到遗体角膜捐献者的事迹后,我们才知道,人去世后遗体可以用来医学研究,眼角膜至少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我们就转变了想法,与其烧掉浪费,不如捐献出来为社会作贡献,于超多次和我表达了捐献遗体器官眼角膜的想法。当老伴有意识时,我还最后确认他的意见,问他是否同意,我看见他坚定地点了点头……”回忆起此次捐献的初衷,他的老伴孙德珍手捧上级为于超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深情地回忆道。
1月10日,牟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为于超同志办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手续。
一颗红心向党,初心依旧终无悔
于超,1949年10月出生,牟平区姜格庄镇西埝村人。1970年参军入伍,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烟台军分区、乳山和牟平武装部工作,1986年转业至牟平区建委工作,后担任牟平城管中队中队长、综治大队副大队长、园林处副主任等职。
于超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同事们佩服地称他为“拼命三郎”。在任园林处副主任期间,无论是修剪道边树、修剪草坪,还是建设重点工程,他总是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在护城河浆砌硬化、葫芦湾改造建设、养马岛高速立交绿化等重点工程中,于超同志既当指挥者,又是战斗员,早晨干干净净出门、晚上一身尘土回家,工期紧时甚至几天见不着人影……他用自己的一颗红心践行着初心使命,让人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的使命坚守和忠诚担当。
如今,他修建的护城河还坚毅地挺立在那里,为牟平区的排洪、排污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它的缔造者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往事如烟、昔人已去,令人嘘唏。但历史不会忘记、群众不会忘记,有一名叫于超的党员、退休老干部,生前奋斗不己、积极履职,去世后仍心存大爱,毅然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用自己的光芒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三位党员接续,仁心大爱炳史册
于超同志的老伴孙德珍,现年76岁。我们上门办理捐赠手续时,老人身体很健康、耳不聋眼不花。她也是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经在村里任妇女主任,后来在牟平经编厂工作,曾任党支部委员,在任职时工作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谈及捐献遗体角膜时,老人告诉我们很朴素的道理:“我和老伴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无私奉献,既然老伴同意捐献,我也要学老伴,捐献遗体器官眼角膜为社会再作贡献。”
于超同志的小儿子于文师,今年46岁,他说,捐献遗体器官是他10多年前的愿望,这次一并办理手续也是了却多年心愿。他目前是区园林中心干部,因为表现优异,先后借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城办工作,正在为牟平区文明城市建设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超、孙德珍、于文师,一家三口,三名共产党员,用对党的忠诚诠释人生价值,用无私的付出践行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正是因为有于超和家人这样的心存大爱、无私奉献的捐赠者,我们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感谢每一位爱心接力的人们,他们让这个世界充满正能量!”据红十字会负责同志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5人捐献遗体器官角膜、102人签订捐献协议书。其中捐献遗体 14例,捐献眼角膜20对,捐献器官12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献志愿者行列,实施生命救助、奉献社会公益。于超一家三口、一家三名共产党员实施捐献和签订捐献协议,无疑在牟平区遗体器官捐献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巧龄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